A-A+

战争史上的新闻传奇

2016-05-03 阅读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于1946年5月15日在邯郸创刊,一个半月后因内战全面爆发而撤向太行山区,从9月起,编辑部在河北省武安县河西村稳定下来。从11月起,该报开始接手一项崭新的工作——建立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接替台,一旦形势出现较大变化时接替播音。

   邯郸台成为陕北接替台

   1946年11月19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从南京回到延安。11月18日,鉴于国民党军进攻延安的势头不时显现,中共中央向各个战略区发出通报,告知在陕北的大规模战争爆发之时,中央可能暂时放弃延安。

   11月下旬,周恩来主持战备工作会议,他指出,国民党军将向延安进攻,为此要求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即使在战争条件下也不要中断广播。鉴于口语播音需要的成套设备不易搬动,会议决定在瓦窑堡建立“第一线电台”(即第一后备电台),延安广播电台停止播音时,瓦窑堡的电台立即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名义接替广播。①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致电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解放区,要求选择建立“第二线电台”的地址,设立后备电台,一旦“一线”不能广播,即由“二线电台”接替。②

   此时,国民党军在晋绥和晋察冀都处于攻势。晋察冀野战军受到阎锡山和傅作义两面夹击,于1946年10月退出了张家口。“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也转移出张家口,回到了老根据地河北阜平,但因机器受损停止播音。后经努力于1947年元旦恢复播出,还是时断时续,直到1948年5月1日才基本恢复正常播出。③

   相比而言,晋冀鲁豫军区的局面稳定得多,邯郸台由此成为接替台的主选。

   1947年1月,晋冀鲁豫中央局副书记兼军区副政委薄一波向军区三局指示:中央叫我们赶装一个电台,接替延安广播,保证中央的声音不中断,这是一个严肃的政治任务。

   说来也巧,1945年10月,国民党军为了加强向东北调运兵力,特向河南新乡机场空运两部归航台。谁知飞机在夜间迷航,降落于解放区的焦作机场,从飞机到设备完好地落到了晋冀鲁豫军区的手里。八路军“电讯大王”王士光细致检测了两部崭新的归航台,逐步改制成两部广播发射机。

   就在《人民日报》创刊前的1946年4月底,王士光路遇前来邯郸办报的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张磐石,他一路上向张磐石介绍创办广播电台的有利条件,建议迅速筹办中央局的广播电台。

   一开始,张磐石觉得自己不懂播音业务,对王士光的建议不置可否。王士光一路阐述,终于说服了张磐石。张磐石一旦定下决心就非常积极,还表扬了军区三局的工作。来到邯郸见到刘伯承、邓小平,张磐石当面提出创办广播电台的建议,很快就得到了中央局的批准。张磐石即选调中央局宣传部教育科长常振玉任台长,会同王士光筹建邯郸广播电台,设台址于涉县沙河村。④

   王士光(1915-2003)原名王光杰,出生在北京,是刘少奇夫人王光美的哥哥,1936年秋参加革命,1938年5月入党。同年8月,他在天津设立党的秘密电台,1940年后历任冀热察辽军区无线电中队机务主任,晋察冀军区无线电大队教育股股长,晋冀鲁豫军区三局通信处副处长。

   精兵强将汇聚“临时总社”

   接受了建立接替台的指示后,晋冀鲁豫中央局加强了邯郸广播电台的力量,于1947年2月调《新华日报·太行版》副总编辑萧风下山,任邯郸广播电台总编辑,与台长常振玉一起,组织相应人员,准备接替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编、播工作。

   在《人民日报》编辑部这边,张磐石在河西村召来了负责电务的高飞、张连德、安文一,要求《人民日报》电务科参加筹备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接替台的工作。张磐石要求高飞等3人全力以赴,先从本社抽调力量。如果感觉不够,可以请晋冀鲁豫军区三局支援。张磐石说,完成期限越短越好。他强调电讯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如果没有你们电讯的收进和发出,就不能称其为新闻社了。

   进入3月,中央判断胡宗南部即将向延安发起进攻。一旦电讯中断,新华社的发稿工作也将停顿,为此又电示晋冀鲁豫方面组建“临时新华总社”。这个任务也由人民日报承担。

   从这时起,人民日报电务科在原来的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电讯业务以外,将主要力量放在筹备工作上,从熟悉新华总社的电务入手,试收国际上各个通讯社的文字广播,掌握新华社总社与各个解放区分社电台的联络时间、频率、工作量等等,同时调集人员和器材,还从《冀南日报》借调了一部电台和若干工作人员。晋冀鲁豫军区三局也支援了一些人员和器材。至1947年3月中旬,调集起来的电务及有关人员近50名,收发报机约20台。

   根据重大任务的需要,晋冀鲁豫中央局决定,抽调《人民日报》总编辑吴敏(杨放之)担任临时新华总社负责人,全面负责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接替台的工作。这是一个很恰当的安排,吴敏本人就来自延安,他担任《解放日报》副总编辑期间,与新华总社的工作互相交叉,从人员到具体工作都相当熟悉。

   《人民日报》还派出左漠野、李庄、吴象、罗林、王晶尧参加临时总社,此外又从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抽调了科长钱抵千,到临时总社负责播发英文电讯。

   电讯业务以高飞为主,张连德、安文一为副。广播电台的编辑和播音由邯郸电台台长常振玉负责。

   邯郸广播电台于1946年夏天组建,当年9月1日正式开播,到此时只有半年时间,编辑、播音、机务、行政人员加起来总共不到20人,他们全部投入了工作。从3月15日起,邯郸电台分为编辑、机电两个部分,由常振玉、王士光带领紧张准备,全体人员和器材集中到涉县东戎、西戎、沙河村一带,在村边的小树林里架设了电台天线。

   3月25日,发射台、发电机、定向天线全部完成测试。编播人员试播了全国性广播稿,邯郸台抽调于韵琴和蓝林,加上从人民日报调来的胡迦陵(后到)担任“陕北台”播音员,领导上要求她们达到陕北电台的播音水平,包括播音感情、语气都要和陕北台相似。

   到3月底,为增加临时总社的力量,又从《新华日报·太行版》调来刘江、张荣安,从太行文联调来郑笃、刘晓晞。为增强播音和编辑方面的力量,从太行先锋剧团调来了纪青、蓝林、曹菲亚,由她们担当播音员。

   此外,又从《人民日报》编辑部向临时总社增调了刚刚来到河西村的顾文华、田蔚。

   新华总社派往冀南地区的特派记者朱穆之也奉命前往涉县与吴敏会合,一起工作。由于朱穆之对《冀南日报》的人员比较熟悉,就从那里抽调了人员支援临时总社。张更生和林里跟随朱穆之前往涉县。

   根据齐越的日记记载,3月30日中午,安岗从中央局开会回来,传达指示,再抽调一批人支援临时总社,由张更生带队,从《人民日报》编辑部抽调齐越,还有李洋、陈坤、陈理昂等外语人才一同前往。他们在当天傍晚6时左右步行到达涉县西戎村。

   这时,设在太行山西麓的接替台已经投入工作了。

   接替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1947年3月14日中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敌机轰炸中完成最后一次播音。当天即由瓦窑堡的“第一线电台”接替播音,仍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呼号。

   3月19日,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全部撤出延安,胡宗南军队于当日占领延安。

   自3月20日起,瓦窑堡的“第一线电台”,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音,但播出时间限于晚间。

   3月28日中午,瓦窑堡“陕北台”接到中央命令,当晚撤离,赶向绥德的田庄,在那里与中央机关组成的“中央纵队”会合。

   3月29日,新华总社电告晋冀鲁豫区:“从4月1日起,你处正式开始4种广播。”但是,总社没有说明3月30日的播音由谁来担当。

   高飞回忆说:“1947年3月29日(晚),广播电台台长常振玉、播音员余鸣久、播音室负责人张生意、军区三局的王士光和我照例在播音室守候。陕北台没有按时播音,又等候了数分钟,突然有一个较强讯号在陕北台频率上出现,接着一个男人假装女腔,声似狼嗥,叫道:这里是陕北广播电台……把我的两条小腿都跑酸了…… 这分明是敌台捣乱。再转动收音机度盘搜寻,仍收不到陕北台,可以断定我们的陕北台是停止播音了。” ⑤

   其实,从3月2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改称“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起,王士光和战友们每晚7点都坚持收听陕北台的播音,了解动态。3月29日晚7时整,陕北台没有在电波中出现。当时既未接到上级指示,也没有收到陕北台的稿件,面对新情况,是等待中央的指示或收到稿件后再播,还是主动接替陕北台播音?

   现场负责人认为:“决不能让党中央的声音中断!”于是果断地指挥开机,邯郸台立即接替陕北台,由女播音员柏立反复口播:“陕北新华广播电台,XNCR,由于机器发生故障,暂停播音,明天再见。”

   此时已接近原陕北电台的停止播音时间,接替台在播音十几分钟后关机。

   第二天(3月30日晚),邯郸广播电台全面接替陕北台,进行了完整的播音。由于播音员进行了预先训练,她们的声音和原先陕北台的声音非常相似。

   从此,“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沙河村一直播音到1948年5月23日。

   工作到与新华总社会合

   邯郸接替台和陕北新华台顺利实现了即时接替。4月1日,临时新华总社召开全体干部会议,传达了薄一波的指示:新华总社人员已经随中央安全转移,今后我们在这个山沟里要面对全国、全世界,代表党中央发言。

   高飞回忆:在这段时间里,我和张连德、安文一均参加值班并分工:张连德负责收讯、联络;安文一负责译电及生活;我负责发讯,住在沙河村。发中文的有高飞等,发英文的有钱抵千等;负责联络的是杜力、苏明、郭高松、董忠毅等;收讯有张连德、刘健(女)等;译电有安文一。摇机班有谢银洲等人。

   发新华社中文文字广播,用的是军区三局支援的100瓦发讯机。这部机器是军调部从北平撤退后带回太行的。电源与口语广播台共用,是一个烧木炭的汽车头带动一个5千瓦发电机。还有一部美国造的PE—95汽油发电机备用。

   发英文文字广播直接用广播电台的300瓦发讯机。这部机器是1945年12月8日从河南焦作市缴获的美国RCA公司造的300瓦长波归航机,由军区三局王士光等克服了许多困难改装而成。现今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与各解放区新华分社电台联络用的是15瓦电台,手摇机发电。

   与陕北中央台联系,用的是一部50瓦电台。新华社的重要社论及重要文章,都是由陕北台发给我们,再由我们转发全国。

   译电的同志,大部分守候在电台旁,随收随译。重要国际新闻直接送左漠野。重要国内新闻直接送朱穆之。为的是争取新闻的及时性。⑥

   临时总社的框架搭了起来,吴敏、朱穆之为负责人,设国际部和解放区部,解放区部下设晋冀鲁豫组,组长是李庄。其下,由张更生负责处理冀南分社的来稿,林韦与太行分社联系,来自冀鲁豫的陈洁负责处理冀鲁豫分社来稿。太岳地区没有来人,就由林里处理太岳分社来稿和随刘、邓大军南下的记者团的来稿。

   临时总社的办公室墙上,挂着华北地区形势图。每个随军记者,都由一面小红旗做代表。随军记者走到哪里,小红旗插到哪里。此外,还有一种表明记者来稿情况的挂图,哪个记者哪天来稿,就插哪个记者的红旗。⑦

   瓦窑堡的“第一线电台”停止播音后,新华总社口播部负责人温济泽带领播音员钱家楣等6人,于3月31日在绥德附近东渡黄河,日夜兼程赶往涉县。他们于4月25日来到沙河村,逐渐接手播音工作。

   6月中旬,新华社负责人梅益等率领原陕北台工作人员约20人也来到西戎村。从下旬起,“陕北台”和邯郸台由新华社总社统一领导。

   1947年7月上旬,新华社总社主要人员由社长廖承志率领转移来到西戎村,临时总社结束了自己的使命。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宣部副部长、新华社社长廖承志兼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部长,即在西戎村负责全面工作。

   在3个多月中,由《人民日报》编辑部及电务科骨干,与邯郸电台、晋冀鲁豫军区三局人员组成的临时新华总社和“接替台”的工作非常紧张,总负责人吴敏的工作尤其如此。待到新华总社大部分人员赶到涉县,接手广播电台工作时,吴敏已积劳成疾,交接后即入医院手术、休养一年,此后他没有回人民日报工作。

   1948年初秋,《人民日报》人员撤回河西村总部。不过,从《人民日报》 抽调的齐越留在了新华总社口播部,后来成为新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第一位男播音员。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自1940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以来,一直是清一色的女播音员,主要有孟启予、钱家楣等。随着新华总社及播音人员来到西戎村,播音时间渐渐延长,内容不断增加,需要男播音员刚劲雄浑的声音。

   在西戎村,领导口语广播的梅益开始物色男播音员。起初,他在文工团员和男接线员中寻找,没有挑中一个。8月的一天,梅益突然想起,在编辑部有4位能说普通话的男性,何不请他们来试试。他和广播部主任温济泽一起,通知这几位前来面试,其中就有齐越和杨兆麟。他们每人念了一段报纸上的文章。

   从那时起,齐越在播音员岗位上工作了大半生,为中国播音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向中国广播事业输送了优秀播音员齐越,也是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一个贡献。

   张磐石参与领导,创建了邯郸广播电台。接着,以《人民日报》为基础组成新华社临时总社、抽调人员组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接替台,在战争环境下顺利完成了任务,是新闻史上传奇般的故事。这对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是一个极好考验,使该报具备了全面的工作经验,也增加了中央的信任感。一年以后的1948年6月,由原晋冀鲁豫《人民日报》 和《晋察冀日报》两报合并在河北平山创办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并承担起“大党报”的使命——发挥中央机关报的作用。▲

   (作者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

  

   注释: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898-1949》第725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② 温济泽:《第一个平反的右派》第200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③ 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编:《晋察冀日报史》第554-560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④引自张磐石1990年完成的回忆录手稿。

   ⑤⑥高飞:《临时新华总社电讯工作梗概》,见山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太行新闻史学会编辑的《太行新闻工作回忆录》第4辑。

   ⑦林里:《报坛生涯第一站》,见《冀南日报史(1939—1949)》第238~240页,河北日报编辑,1999年版。

标签:
  •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联合播报发表
  • 转载请注明:联合播报
联合播报是光华通讯社集团主办的视频网络电视台,设置100多个节目频道,24小时全球轮播,点播,影响力十分显著,是企业宣传的绝佳载体,欢迎合作,欢迎播放广告。00852-97961990 9796927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