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我市文化建设巡礼

2017-02-08 阅读

文化之于一个民族,是精神之根;之于一座城市,则是活力和灵魂。文化融入一座城市的建设,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品位,而且可以使城市品牌内涵独具特色和魅力。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文化建设工作着眼文化发展成果惠及民众,在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上下功夫,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见成效;着眼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上下功夫,在提高文化对国民经济贡献度上见成效;着眼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在文艺精品创作上下功夫,在繁荣省会文艺舞台上见成效;着眼增强文化单位生机与活力,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在提高文化服务和文化经营水平上见成效,不断推进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持续发展。

 

 公益设施 实现城乡全覆盖

加快文化设施建设,为城乡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阵地,既是文化行政部门职责所在,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为此,市政府相继出台了《省会都市区文化设施专项规划》、《关于加强省会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省会文化建设的意见》。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我市文化设施面貌有了较大改观。

 2008年改扩建后的市图书馆,以完备的设施和全新的服务理念接待读者,如今,持证读者达到8.5万人,年接待读者150万人次以上,成为市民理想的学习、休闲文化场所。同时“石图讲堂”免费公益讲座成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新亮点,每天排队进馆的队伍已成为省会一道独特的风景。

 2010年,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与民营文化企业“联姻”建成的集挖掘、收藏、传承、展销为一体的市民间工艺博物馆(河北习三内画博物馆),成功探索出一条文化设施建设的新路。

 市美术馆项目经过5年多的运作、跑办和近3年的建设,于2010年12月开馆,截至目前,已举办30余场书画展,社会反响强烈。日前,国家级刊物《美术》专题推介了全国十大美术馆,石家庄美术馆位列其中,成为当之无愧的城市名片。9月至11月,该馆推出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美术作品巡回展,成为省会举办的影响力最大的一次国家级美术展览。

 致力于打造“文化大观园”品牌项目,市群艺馆常年组织文艺演出、艺术沙龙、书画展览、文化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同时推动全市各区文化馆、社区文化室等文化场所开放并开展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市博物馆把“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服务人民群众,适时推出新展览”作为博物馆向社会公开承诺的重要内容,积极整合区域藏品、展览、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加强交流合作,举办各种专题展览、巡回展览和文化活动,有计划地引进国内外其它博物馆的优秀展览,较好地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在抓好市级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大力加强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着力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经过积极推进,全市222个乡镇都建成了综合文化站,新开工住宅小区都配建了不小于300平方米的社区文化中心,783个20户以上自然村完成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建成农家书屋3763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不断得以完善。

 精品战略 大力繁荣文化艺术

 近年来,我市实施精品战略,大力加强艺术创作与生产,努力打造文化艺术品牌,在繁荣文艺舞台的同时,培养了一批优秀文艺人才。

 评剧新编历史剧《胡风汉月》、评剧现代戏《西柏坡》、歌曲《我是你的读者》、河北梆子现代戏《女人九香》先后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其中《胡风汉月》和《女人九香》荣获“文华奖”;动画电影《西柏坡》荣获第14届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影“华表奖”;评剧现代戏《红叶》夺得中国评剧艺术节剧目一等奖;油画《进京赶考》被纳入全国重点美术作品。河北梆子小戏《审女婿》和快板《这事妈做主》获“群星奖”。

 继雷保春、刘秀荣(二度梅)、袁淑梅之后,优秀青年演员刘莉沙、赵立华、徐金仙、赵玉华分别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我市的“戏曲梅花”增至“7枝8朵”。在全国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评选中,赵玉华、张宝英名列其中。

 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品牌带动。经过精心培育,低票价、名角加盟、市场化运作的“一月一名剧”、“石演大舞台”等已成为我市的知名演艺品牌,有效激活了省会的演出市场。“欢乐大广场”、“盛世欢歌”、“鼓王争霸赛”、“千人大比舞”、“农民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品牌,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已连续举办了十八届的“彩色周末”文化活动走进央视,名扬全国。“鼓王争霸赛”经过几年的包装和运作,已升级为国家级赛事并获得了文化部设立的政府社会文化最高奖“群星奖”。

 文化惠民 滋润百姓幸福生活

 文化惠民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采取多项措施,让更多的文化建设成果直接惠及民生。

 为民办实事、好事,成为一项长期任务。市委、市政府每年都把送戏下乡、彩色周末、农村电影放映等列为为民办实事内容,多措并举,狠抓落实,每年都超额完成任务。今年以来,共组织举办大型文艺演出1000余场,“彩色周末”演出1670余场,农村电影放映53700余场,社区电影放映1266场,市直各院团在城乡共演出近1000场,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将各项公益文化活动引入社区、农村、工地,积极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提供专项文化服务,有效满足了不同层次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公益场馆免费开放走在全国前列。今年初,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文,要求公益性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向公众免费开放。这项工作我市走在了全国前列。市博物馆早在2008年就按要求免费开放。今年,市图书馆、美术馆、民间工艺博物馆等都实现了免费开放,市群艺馆还为市民提供了免费娱乐场所和服务项目。各县(市)区公益场馆免费开放也正在积极推进。

 繁荣夜文化,扮靓夜生活。把夜文化融入繁荣省会夜经济的大合唱中,推出了一批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市民间工艺博物馆(河北习三内画博物馆)和洪顺曲艺社被确定为市旅游定点接待单位,形成了购物、看演出一条龙式服务的文化旅游新格局。以卡西诺演艺广场为代表的经营性演出场所,成为适合大众消费、有国内知名演艺明星加盟、天天有演出的大众休闲消费演艺场所。奥斯卡新视听演艺厅以逼真绚丽的动感视频和富于变化、动感十足的声光效果,为省会文化夜生活增添一个新亮点。市演艺集团精心谋划的“石演大舞台”从今年5月以来,每周六、日演出戏曲专场。走出家门看夜戏,成为省会市民夜文化休闲消费的新时尚。

 市、区、县三级联动的“彩色周末·夏日大舞台”文艺演出,走进广场、公园和社区,激发了城乡居民投身夜文化的激情;“五彩之夜”系列文艺演出成为省会市民消夏的文化大餐;市内各公益文化场馆、图书大厦、超市图书专柜,以及金棕榈世纪影城、盛世影城和博纳影城等均延长营业时间,助推了夜文化消费热潮。

 体制改革 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只有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才能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通过近两年的艰辛努力,我市的文化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机关职能实现了整合、转变。2009年11月,原市文化局与新闻出版局合并组建成立了文化新闻出版局。2010年12月,原市文化新闻出版局与广播电影电视局职能整合,组建成立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与此同时,转变管理职能,逐步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管微观为主向管宏观为主转变,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向面向全社会转变,切实履行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文化市场监管实现了综合执法。在两次机构改革中,将原3个局的行政执法职能和执法队伍进行了整合,组建成立了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执法。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稳步推进。突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推行了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健全了公共文化机构绩效考核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实现新突破。着力推动了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组建了演艺集团。集团成立后,进一步完善法人结构,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内部运行机制,强化以效益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努力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目前,市影乐宫的改制工作正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供稿)

标签:
  •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联合播报发表
  • 转载请注明:联合播报
联合播报是光华通讯社集团主办的视频网络电视台,设置100多个节目频道,24小时全球轮播,点播,影响力十分显著,是企业宣传的绝佳载体,欢迎合作,欢迎播放广告。00852-97961990 97969277

分享到: